當你聽到「日本平均年薪460萬日圓」,是否會以為大多數人過得還算不錯?但事實卻可能顛覆你的想像——超過六成的日本人實際年收未達平均水準。在高薪族逐漸增加的同時,許多家庭卻連基本生活都捉襟見肘,這背後透露的不只是收入差距,更是制度與社會變遷的斷層。
在物價節節上升、薪資多年凍漲的壓力下,無論是單親家庭、雙薪夫妻,甚至公務員或資深員工,都對「生活變得更辛苦」感同身受。這篇文章將深入剖析日本最新的薪資實況,帶你看見平均數字背後的真相:誰真的過得不錯?誰又正在被邊緣化?
如果你對日本經濟現況、職場結構、性別薪資差距,或是家庭財務壓力等議題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提供你一個全新的視角。真實的數據與受訪者心聲,或許也會讓你聯想到自身的處境。
根據日本國稅廳的統計資料,日本全體勞工的平均年薪為460萬日圓。不過,事實上有超過六成的日本人年收未達此水準。在高收入族群持續增加的同時,貧富差距也越來越明顯。面對物價上漲與薪資停滯的現況,越來越多家庭感受到生活壓力。
平均薪資25年幾乎沒變,實質薪資停滯不前
根據2023年的「民間薪資實態統計調查」,日本有超過5076萬名全年受薪者,平均年薪為460萬日圓,比前年僅增加1萬9千日圓。相較之下,1998年的平均年薪為465萬日圓,可見25年來幾乎沒有實質成長。
這種薪資停滯讓許多民眾感到無力。一位來自沖繩的42歲女公務員表示:「手上的實領薪資這十年幾乎沒變。」另一位60歲的東京都女性兼職人員則說:「再怎麼努力工作,獎金還是微薄,真的提不起勁。」
實際年收入未達平均的比例高達六成
許多人聽到平均年薪460萬日圓,感到遙不可及。一位單親媽媽表示:「我覺得年收超過300萬就算不錯了。」她提到兒子的修學旅行費用從3.6萬漲到4萬,未來升學與生活成本讓她感到擔憂。
根據統計,年薪在400萬日圓以下的人數為2571萬人,佔總體超過五成;年薪介於400萬到500萬之間的有781萬人。如果假設其中半數收入未達平均,那麼整體有將近六成日本人年收未達460萬日圓。
高薪族群增多,但拉高的是「平均值」不是「大多數人」
雖然高薪族群增加,卻無法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年薪超過1000萬日圓的人數在2023年達到279萬人,佔總體5.5%,比四年前增加26萬人。這些高收入者雖然拉高整體平均,但無法代表中間多數人的實際感受。
中位數薪資才更能反映現實。雖然國稅廳未公佈,但從結構比例來看,日本的年收中位數可能落在300萬日圓後段。
男女薪資差距大,年功序列制仍根深蒂固
按性別分析,男性平均年薪為569萬日圓,女性則為316萬日圓,差距相當明顯。男性的薪資隨年齡上升,在55到59歲達到高峰712萬日圓;而女性在各年齡層的薪資變化不大。
「這反映出日本社會仍基於昭和時代『男性工作、女性持家』的家庭模式。長工時與轉調文化犧牲了女性的職涯發展機會。」日本總合研究所的山田久指出:「必須徹底改革年功序列與以年齡決定薪資的體制。」
也有女性上班族反映職場性別不平等:「同部門只要有男性,就會被優先考慮,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哪些工作年收高於平均?顧問、企劃、金融業居前三
根據就職平台「doda」2024年的數據,年收最高的職業為顧問/會計事務所等專業職,平均611萬日圓;第二名為企劃/管理職566萬日圓,第三為金融專業職474萬日圓。
doda總編輯櫻井貴史說:「這些工作多為高附加價值、高知識密集型職位,例如經營策略、數位轉型(DX)推動等,市場需求大,報酬自然高。」
但多數職業仍遠低於平均薪資,例如:
- 醫療/化學/食品技術職:407萬日圓
- 創意類職業:392萬日圓
- 行政/助理職:350萬日圓
- 銷售/服務類:339萬日圓
其中不乏基層支撐社會運作的重要人力(Essential Workers),但卻長期被低估與忽視。
雙薪家庭平均年收806萬,但近半仍感「生活困難」
那麼,雙薪家庭是否能改善生活壓力?根據2024年MyNavi調查,雙薪正職家庭平均年收為806萬日圓,但他們理想中的年收入是1126萬日圓,相差超過300萬。
更令人震驚的是,46%的雙薪家庭仍表示「家計困難」。這些家庭的年平均收入為716.7萬日圓,說明即便達到700萬收入,依然有許多人無法安心生活。
稅負、物價雙重夾擊,實質「可支配收入」更少
需要注意的是,前述數據多為「毛收入」,實際入手的可支配所得在扣除所得稅、住民稅與社會保險後更少。此外,生活基本必需品如白米、電費等開支持續上漲,讓家庭預算日益吃緊。
山田久強調:「現在的日本需要提升整體薪資水準。美國的現象也警示我們,即便國家富裕,若格差擴大、被遺忘的人越來越多,將引發嚴重的不公平感。為維護社會穩定,必須正視薪資與分配的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