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住高樓公寓,是一種花錢自虐的行為?
在日本住塔樓(タワーマンション,或稱塔樓公寓)有其優點和缺點, 取決於個人的生活需求與價值觀。 不過某位經濟評論家指出 在日本買塔樓真的是一種花錢找罪受的自虐行為 想要在日本買塔樓的朋友們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他的觀點 或許可以發現一些關於塔樓 之前不知道的事情也說不定喔^^
華麗與成功象徵的高樓大廈(以下稱為塔樓)。
然而,近來其負面影響開始受到關注。
事實上,塔樓在經歷時間後,會面臨一個普通公寓所沒有的「決定性」結構弱點。
究竟這個弱點是什麼呢?
在塔樓林立的時代,不動產記者榊淳司將解釋應注意的問題。
近來,有關塔樓的負面報導越來越多。
可以說,塔樓內含的各種問題開始受到社會關注。
要理解塔樓的問題,首先必須準確掌握其結構特徵。
許多人認為,塔樓只是比普通公寓樓層更高的形態。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一般來說,塔樓指的是20層以上的集合住宅。
19層以下的鋼筋混凝土集合住宅屬於普通公寓,20層以上則被分類為塔樓。
這種分類並沒有法令依據,而是一種慣例。
日本所謂的「公寓」通常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以下稱RC)。
塔樓基本上也是RC結構,但與15層左右的普通公寓相比,塔樓的RC結構有顯著差異。
普通公寓與塔樓之間的「三大差異」為:外牆、戶邊牆和地板結構。
塔樓能在狹小的土地上建設大量住戶,但因此變成超高層建築。
建物越高,樓層越高的荷重就越大,這需要下層來支撐。
您是否記得2001年美國「9·11事件」,當時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塔相繼倒塌的情景?
9·11事件中,飛機撞擊了110層大樓的中層,無法承受上層的荷重,整座大樓崩塌。
在這場悲劇中,約3000人喪生,場面極為慘烈。
由此可見,超高層建築的自重極其巨大。
此外,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
上個月,南海海槽地震的可能性增加,南海海槽地震臨時信息引發關注。
因此,日本的超高層建築如塔樓需要極高的強度。
RC結構的強度來源於結構本身的堅固性。
通常,增厚鋼筋混凝土可以提高其強度。
與預製房屋有「相同的結構」?
然而,增厚柱和牆會壓縮居住空間。
進入塔樓內部的人會發現柱形相當巨大。
這是為了強化建築強度,但也帶來居住空間狹小的問題。
因此,塔樓開始使用「輕量素材」。
塔樓的外牆使用了輕量氣泡混凝土材料「ALC板」。
ALC板耐久性高、抗震性好,還具備優秀的隔熱和防火性能。
住戶之間的牆則使用石膏板「乾式牆」,這也是輕量材料。
這些材料減輕了建築物的整體荷重。
普通公寓的外牆和戶邊牆採用RC結構,堅固且隔音效果好。
而ALC板和乾式牆則是在工廠大量生產的輕量素材,現場組裝。
這類施工方式與預製房屋的方式相近。
普通公寓的柱形、外牆、地板和戶邊牆採用RC結構緊密連接。
塔樓則是柱形和地板為RC結構,外牆和戶邊牆為現場嵌入式結構。
許多塔樓的地板採用了「中空樓板工法」,這是一種減輕荷重的技術。
這種工法通過增加鋼筋混凝土內部空間來實現高剛性和強度,同時降低荷重。
普通公寓無法相比的「決定性」弱點
因此,塔樓為實現超高層住宅的建設,採用了輕量結構,但犧牲了部分居住性能與耐久性。
具體可能出現的問題首先是噪音問題。
由於戶邊牆使用了乾式牆,而非RC結構,因此出現了與普通公寓不同的噪音問題。
例如,筆者曾聽聞某大財閥在市中心分售的塔樓,能聽到隔壁住戶的打噴嚏聲或吸塵器聲音。
疫情期間,遠程工作的住戶甚至發現鄰居是YouTube重度用戶。
此外,由於塔樓處於高層,背景噪音少,聲音傳播反而更清晰。
高層強風導致稍微開啟的窗戶或通風口發出風切聲,這也是一大困擾。
另一個致命的「缺陷」是長期建物修繕的問題。
前述ALC板耐久性高,但塔樓相比普通公寓,接縫更多。
普通公寓的接縫只存在於RC結構與窗框間,但塔樓的ALC板之間、窗框與ALC板間皆有接縫。
這些接縫需要使用防水接合劑——通常為白色粘稠的液體材料。
防水接合劑壽命約為15年,之後會老化產生縫隙,可能導致雨水滲入。
因此,塔樓建築約在15年後,需要重新注入接合劑來修復外牆接縫。
若位於海濱的塔樓,因受海風吹襲,修繕時間可能更短。
即將來臨的塔樓住戶「自作自受」時代
塔樓的外牆修繕工事繁瑣且耗時。
能搭建施工腳手架的高度最多為17層。
超過17層,則需要從屋頂的吊臂吊起腳手架,費用是普通腳手架的兩倍。
而且,強風天氣下,無法施工,每層樓的修繕工事可能需要兩個月。
當然,若修繕基金充足,這些問題能夠解決,但費用仍是不可忽視的。
相較之下,17層以下的公寓,可以搭建腳手架進行修繕,且接縫較少,施工容易,費用也較低。
許多人仍對塔樓充滿憧憬,確實,塔樓生活可能相當華麗。
然而,除了市中心部分土地有限的區域外,是否有必要建造這些可能產生如此問題的塔樓呢?
未來,20年或30年以上的塔樓將大幅增多。
解決這些嚴重維護問題的是塔樓住戶組成的管理委員會。
塔樓的維護和管理責任完全屬於管理委員會。
也就是說,塔樓的住戶們必須「自己解決問題」。
曾經,有些公寓建在山區或高地,推銷其良好景觀。
但隨著高齡化社會的進展,誰還會願意每天往返於山上的住處?
同樣地,塔樓在未來的維護和管理問題上,可能會成為被憐憫的「自作自受」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