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80萬中國人,但其中大多數幾乎與日本人沒有交流。他們用中文租房、購物、交易,主要是依賴微信經濟圈。然而,這其中有兩個問題。
在代代木公園,九月上旬舉行了「中國節」,下旬則有「印度文化節」。中國節有中華料理攤位,還有吸引人注目的拖鞋桌球;印度文化節則飄著咖哩香氣,並設有紗麗穿搭體驗區。
這兩個活動都很熱鬧,但我發現,中國節的九成客人是中國人,而印度文化節的九成客人是日本人。
這似乎象徵了當前日本人對中國和印度的不同感受,但我感到遺憾的不僅於此。中國節也反映了在日中國人社會的「特異性」。
現今在日中國人超過80萬,但多數仍與日本社會隔絕。他們在中國人經營的房地產公司租房,與中國朋友吃正宗中華料理,上中文授課的預備學校,工作的合作夥伴也多是中國公司,幾乎沒有與日本人的接觸,因此日語也進步有限。實際上,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們幾乎不需要這樣的接觸。
有些中國人甚至很少去日本超市。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數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微信這個中國發行的社交軟體在日本形成了龐大的經濟圈。
最近出版的《日本中的中國》一書中,作者中島惠指出,現在許多中國人通過微信購物,甚至很少光顧日本超市。無論是住高級公寓的富裕層、中產階級、甚至大學生和補習班學生,都是如此。
我自己自來日以來融入了日本社會,但他們卻沒有這樣的傾向。
我舉一個例子。早晨,中國人業者到豐洲市場採購新鮮魚貨,拍照上傳微信,單一群組的成員上限500人,四個群組就有潛在顧客2000人。買家確定後,由賣方自行配送,支付方式是微信支付。這樣既不需要辦公室,也不需存貨。
然而,這裡存在兩個問題。
首先,中國人之間的交易不僅無法讓資金流入日本經濟圈,且由於微信支付直接從中國銀行帳戶扣款,許多交易未在日本報稅,未繳稅的情況相當普遍。聽說學費、非法白牌車費用、甚至日圓兌換也在微信上完成。
當然,也有認真納稅的人,但我也知道有人因逃稅致富。據聞日本政府有意解決微信帶來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對日中關係的不良影響。從尖閣諸島爭議到福島核廢水處理,再到深圳男孩被刺事件,日中之間不斷有負面話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若不試著融入,如何改善兩國關係?如此下去,對中國人的印象只會惡化。
但仍有希望的火苗。日本人和中國人在池袋定期舉辦「日中語廣場」,以及災害時發起慈善活動的「龍在日華人援助協會」,就是代表例子,有人在持續進行基層的努力。
此外,定居在日本的中國人的孩子已經在日本學校就讀,日語流利,並結交了日本朋友。這些孩子或許能開創光明的未來──
不過微信經濟圈實在過於龐大,要吸引更多日本人參加代代木公園的中國節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