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華人歌手如李宗盛、張惠妹等選擇在日本武道館舉辦演唱會,吸引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粉絲。後疫情時代日圓貶值及場地成本降低,使東京成為理想演出地。台灣歌手憑藉90年代華語音樂影響力,避開政治風險,並結合演出與觀光打造雙贏模式。這種海外巡演趨勢反映華語音樂市場的全球化與持續發展,深化中日文化交流。
大多數日本人甚至不認識的藝術家,卻能在演唱會上填滿武道館。這種奇妙的現象近年來反覆上演。這些活動由來自新加坡等地的華人主辦方負責,演出者是台灣歌手,而座無虛席的觀眾大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粉絲。對台灣歌手而言,相比在中國大陸演出,來日本能減少捲入政治衝突的風險,而日本也能從場地費和演出帶動的觀光收入中獲益。這樣的雙贏商業模式是否能長期持續,尚待觀察。
自1964年落成以來,日本武道館舉辦了許多音樂活動,從1966年的披頭士演唱會開始便聲名大噪。近年,越來越多華人歌手以武道館為演出目標。
演唱會的觀眾大多是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雖然也有不少居住日本的華人參加,但更多人專程從中國跨海而來。
2023年10月3日,台灣流行音樂巨星李宗盛(66歲)登上武道館。2024年5月和10月,張惠妹(52歲)和周華健(63歲)也分別在此舉行演唱會。接連不斷的華人歌手武道館演出,反映了哪些潮流?值得深入分析。
後疫情時代的日圓貶值,拉近了東京的距離
得知李宗盛要在武道館演出時,有人不禁疑惑:「他在華人圈聲名顯赫,但在日本知名度並不高,能成功嗎?」然而,從SNS上的演唱會影片來看,現場座無虛席。李宗盛幾乎全程以中文與觀眾交流,觀眾也未等翻譯就回應熱烈,顯示這場演出並非面向日本人,而是針對懂中文的華人粉絲。主要觀眾群來自日本的中國人及專程從中國大陸而來的粉絲。
隨後,張惠妹(兩場)與周華健(單場)也在武道館成功舉辦演出,兩人均是台灣樂壇的重量級人物。
此外,今年4月,周杰倫(45歲)在K Arena橫濱舉行「嘉年華世界巡演」,10至11月,林宥嘉(37歲)分別在東京巨蛋城音樂廳和大阪國際會議中心演出。在周杰倫的演唱會現場,可見來自中國各省的粉絲揮舞橫幅,顯示他們跨越長途跋涉的熱情。
華流音樂湧向日本的原因
後疫情時代,國際旅行恢復自由,加上日圓大幅貶值,成為重要推動因素。大型演唱會場地的租金比以往更實惠,讓主辦方更易於盈利。華人歌手的演唱會票價通常介於1至3萬日圓,對中產階級以上的中國人來說,日圓貶值帶來的價格優勢,加上能結合演出、旅遊與購物的吸引力,讓東京成為理想的選擇。
對於中國粉絲而言,廣闊的中國國土使每場演唱會都顯得遙遠。例如,上海到東京的直線距離約1800公里,與北京到廣州相仿。與其在國內搶票,不如直接買東京場的票,順便享受旅遊。龐大的人口基數也意味著,有能力選擇這種消費方式的人不在少數。
90年代:台灣歌手席捲華語音樂圈
1980年代,台灣的民主化推動了文化與創作自由,音樂界開始脫離過去翻唱演歌和日本流行歌曲的模式,湧現出大量詞曲創作與演唱兼具的歌手。李宗盛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崛起,逐步成為音樂界的重要人物。
1990年代,由於唱片銷售暢旺,台灣成為華語音樂的中心。張惠妹、周華健等人氣歌手皆在此時崛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歌手多半選擇先在台灣出道,再進一步擴展到整個華語圈,台灣因此被稱為華人音樂的搖籃。
然而,2000年代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其市場規模逐漸吸引了台灣歌手。李宗盛作為「外省人」後代,在中國的表演機會增加,甚至選擇長期居住於大陸。
從「出外打拼」到「海外巡演」
隨著唱片銷售式微,演唱會成為歌手主要收入來源。五月天、告五人等台灣樂團在日本成功舉辦演出,展現出新的趨勢。同時,中國也透過選秀節目培養本土歌手,台灣資深歌手則多以評審身份參與,顯示市場正經歷轉型。
中華圈娛樂業的全球化進一步推動了「海外巡演」模式的普及,取代過去的「出外打拼」。武道館逐漸成為華語歌手國際巡演的重要據點。
雙贏的商業模式
選擇日本演出的華人主辦方展現了敏銳的遠見。他們能透過日本減少政治風險,如同當年的鄧麗君一樣,把日本視為理想的舞台。對日本而言,這些演出帶來了場地租金與觀光收入,使雙方關係得以維持雙贏。
如果這種模式持續下去,未來將有更多華語歌手在日本各地舉行巡演,進一步深化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
本文整理自:広橋賢蔵 新潮社 Foresight(フォーサ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