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多發導致形象惡化
進口食品的標準較寬鬆,國產食品較安全……這種想法並不少見。然而,進口與國產食品的標準是相同的。即使是國外製造的食品,一旦進口至日本,也必須遵守與國產食品相同的嚴格標準。
其中,中國產食品的形象特別不好。這也情有可原。2000年代初期,中國產冷凍菠菜被檢出大量農藥殘留,鰻魚中則發現疑似致癌的抗菌劑等,各種問題頻發。
2008年初,發生了因中國產餃子引發的藥物中毒事件。工廠內員工故意投放農藥。這加劇了對中國食品的不安,週刊雜誌等媒體大量報導。
然而,中國是日本最大的進口貿易國,占進口食品總數的30%至40%。大量水產及加工品、蕎麥、小豆、蔬菜、菇類及農產品加工品來自中國。沒有中國,日本人的餐桌難以維持。
對中國而言,日本也是重要的「大客戶」。因此,中國政府加強了規範,致力於提高安全性。日本的進口商、食品廠商和生協等也積極與中國的生產者和加工業者合作,進行指導及產品檢測。
由於問題的發生會導致日本企業和生協的損失及形象受損,日本也在全力以赴。厚生勞動省及地方政府對中國食品的檢測越來越嚴格。
進口食品檢查違規率低於他國
這些努力的結果,使中國產食品的安全性提高。在厚生勞動省進口食品檢查中,中國食品的違規率低於其他國家,這一情況已持續超過10年。
目前,進口食品的安全措施分為三個階段:出口國階段、進口時階段及國內流通階段。出口國政府負責指導日本用食品的生產加工並簽發證明,日本厚生勞動省則與對方國協商採取對策。
進口時,厚生勞動省要求企業提交文件檢查並進行檢測。在國內,地方政府會檢查食品並發現違規產品。
從這些檢查結果來看,國產食品與進口食品在安全性上並無差異。我曾在餃子事件後數次訪問中國,視察日本用蔬菜的栽培地及冷凍加工工廠等,發現其安全管理水平常超過日本國內工廠。這是中日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僅為38%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為38%。即使將休耕地變為農地並努力生產,也無法供應1億2000多萬人的食品需求。
水產物也無法提供足夠數量。進口食品及中國食品是日本餐桌的重要夥伴,應以客觀的眼光看待。
農藥與食品添加劑是否「對健康有害」
農藥與添加劑常被貼上「危險」的標籤。它們是化學物質的一種,其對人體的影響取決於攝取量。因此,安全性需經過謹慎的程序確認。
首先,會進行動物試驗,以求得「即使每天食用也不會對任何器官或身體部位產生不良影響的量」,稱為「無毒性量」。一般使用小鼠或大鼠等進行試驗。
但無毒性量並不直接適用於人類,因動物安全的量可能對人類有害。此外,人類存在個體差異,反應程度各異。因此,通常將無毒性量的1/100作為「每日可容許攝取量」(ADI)。
這是指即使一生每天攝取,也不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的量。該方法經過科學家多次試驗並反覆完善,在世界各國均被採用。
各國政府根據ADI,制定食品中農藥及添加劑的基準,以及農藥的適用作物、使用方法與用量,並對食品加工中的添加劑使用進行細緻規範。
兒童影響已被周全考量
有人擔心,殘留農藥或添加劑的標準未考慮兒童。然而,兒童影響已經過周全檢驗。
例如,農藥試驗中會以動物進行「兩代繁殖毒性試驗」,觀察農藥對親代及子代的影響。此外,還進行「發生毒性試驗」「致畸性試驗」等,確認胎兒是否出現死亡、畸形或發育遲緩。
試驗中發現的無毒性量,再考慮動物與人類差異及個體差異,採用「安全係數」計算出ADI。實際調查結果顯示,兒童的農藥攝取量遠低於ADI標準。
以上內容摘錄自”食品の「これ、買うべき?」がわか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