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在日中國人數量的增加,其經濟圈也正在不斷擴大。
這個中國人圈層以東京都為中心,宛如畫出一個圓圈般逐漸向郊區擴展。從與這些中國人的對話中,我們得知,在日本境內,儘管身處異國,卻已有僅由中國人構築的經濟網絡逐步成形。
本篇將透過對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進行採訪,深入揭示這個日本人難以察覺、卻正在悄然擴大的中國人經濟圈的真實樣貌。
■ 全國「中國人聚集的城鎮」
根據出入國在留管理廳截至2024年6月底的統計,以下是中國人最多的市町村排行榜:

另一方面,若以「中國人佔比」來看,排行結果如下: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除了東京都之外,千葉縣與埼玉縣也特別多中國人。除了經常登上媒體報導的埼玉縣川口市之外,其實在其他地區也默默地形成了許多小型「中國城」。
以川口市為例,因為中國人約佔居民的一半而知名,像是芝園住宅區,以及JR西川口站附近集中開設的中餐館,使得這裡很容易就能看出是一座「中國人聚居的城市」。
然而即使沒有這樣的「集中現象」,事實上各地中國人數量也正悄然增加,並且他們正在構築出屬於自己的經濟圈。
■ 中國人佔比全國第一的蕨市,被稱為「隱藏版川口市」
從東京池袋站搭乘JR埼京線與京濱東北線,約20多分鐘就能抵達蕨站。這裡是前述芝園住宅區的最近車站,步行不久便能進入川口市,但若往與芝園住宅區相反方向走,則會進入蕨市。
與西川口等地相比,蕨站前的街景幾乎看不到中文招牌或中式裝潢的店面,看起來像是普通的市區車站。
住在蕨站步行約10分鐘地區的中國女性A小姐,過去曾住在芝園住宅區,與丈夫兩人存了一筆錢後,在蕨市內購買了房屋。
她表示:「一開始先住在芝園住宅區,過幾年後在蕨市內買下一間透天厝或公寓,然後搬離芝園,像這樣的中國人我知道的就不少。」
A小姐說,她並沒有特別意識到蕨站同時橫跨川口市與蕨市兩個行政區域,但由於車站附近有超市與醫院,步行範圍內也有芝園住宅區與中國人經營的中餐館,因此選擇了這個區域。
她補充說:「我至今還加入了芝園住宅區的住民SNS群組,還會進行物品交換、食品直銷等活動。雖然住在蕨市,但經濟圈其實就是川口,或者說是芝園住宅區的延伸。」
她的家雖不大但有個小庭院,種植著玫瑰與紫藤。到市中心的公司通勤也不到一小時,交通便利又有自然環境,讓她非常滿意。
蕨市總人口約為7萬6千人(2025年4月),其中中國人有5,834人(2024年6月底,出入國在留管理廳統計),中國人佔比達7.7%,遠超第2名北海道占冠村的5%。也就是說,以城市人口規模來看,蕨市的中國人比例相當高。
曾採訪一位就讀川口市中國人兒童日語補習班的國中生,他就住在蕨市。
該學生的父親在川口市的餐館當廚師,而顧客幾乎全是中國人。
由此可見,雖然工作或上學地點在川口市,但住家選擇在鄰近的蕨市的中國人也很多。換句話說,蕨市可說是「隱藏版的川口市」。
■ 由在日中國人構成的經濟市場
除了蕨市之外,中國人眾多的城市還包括前述第二名的千葉縣船橋市、第三名松戶市,以及第四名市川市。
千葉縣的縣廳所在地是千葉市,人口約為98.5萬人(2025年4月)。而第二大城市則是船橋市,根據市政府網站,人口約65萬人(2025年4月),在全國1,741個市町村與特別區(東京都23區)中排名第26,若排除政令指定都市與特別區,則是人口最多的城市。
船橋市的中國人口為8,192人,佔比1.3%,雖不算特別高,但當地中國人指出:「從京成船橋站搭京成本線,一小時內就能抵達成田機場,對於回中國來說很方便。」
「許多住在千葉的中國人,剛來日本時就讀於縣內的日語學校,可能是因為生活舒適、又方便前往都心,結果就這樣長住下來了吧。」(住在千葉的中國人)
根據千葉縣國際交流中心網站資料,縣內共有48所日語學校,分布於千葉市、船橋市、松戶市與市川市等地。
住在船橋市的中國男性B先生從事汽車維修業務,他表示,顧客多數都是在地中國人。
他曾透過中國的社群平台(微信)做廣告,立刻就有來自鄰近地區的中國人來詢問。
他說:「在汽車維修方面,有些中國人無法用日語詳細溝通,因此找到我們後就來了。現在也有不少中國人進入日本汽車經銷商工作,他們之間彼此介紹,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所以很容易建立關係。」
根據筆者先前出版的著作,近年在日中國人增加最多的職業之一就是汽車維修。此外,還包括中古車銷售、不動產、建築裝修、室內設計、餐飲、美容整形、網路電商等。
隨著中國人在各市町村的經濟市場不斷擴大,即使日語能力不強,也能獲得穩定顧客。
雖然這些中國人自己未必有意識地去建構,但最終結果就是,即便人在日本,也能打造屬於中國人的經濟圈與經濟網絡。
曾經採訪過一家建築裝修公司,從材料採購、客戶溝通到內裝施工,全由中國人負責,而其合作廠商有七成也是中國人。
近年來他們不僅進行一般住宅的裝修,還接到購買房產作為民宿用途的富裕移民的內裝案件,工作量明顯增加。
甚至還有中國富裕層直接購買整棟建築,一旦接下這類工程,就能成為規模相當可觀的大型生意。
■ 不斷擴張的中國人經濟圈
中國人經濟圈的擴展形式也不只一種。住在市川市的C先生,原本住在23區並在日本企業上班,數年前獨立創業後搬到市川市。
因為想蓋一棟透天厝,和妻子商量後決定選擇地價比23區便宜、育兒環境較好的市川市。
他將住家一部分當作辦公室,雖不需通勤,但時常感受到周遭有許多中國人。
他的孩子為了準備私立小學入學考試,進入JR市川站附近的補習班,班上僅有8人,其中就有2名是中國人。
該補習班由日本人經營,但C先生說:「若父母日語流利,就會考慮讓孩子考私立小,因此這樣的例子可能會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即便經營者是日本人,顧客卻幾乎全是中國人。
他補充:「順帶一提,我太太也加入了當地中國媽媽們的SNS群組。這些媽媽們住在市川、小岩、新小岩、平井、龜戶等JR總武線沿線的地區,彼此都有聯絡。」
中國家長間會透過社群平台建立教育群組,交流學校與補習班的評價,這種情況在多地都有出現。
先前採訪過另一位住在市川市的男性,他的最近車站是東京地下鐵東西線的行德,他表示自己也加入了該地區中國人組成的教育群組。
此外,他還參加了一個限定住在行德、妙典、南行德三站範圍內中國人的食品買賣群組,會在那裡購買中國蔬菜、鴨肉、鴨子等中國人想要的食品。
這些現象與中餐館或集合住宅不同,不易被日本人察覺。
然而,正如人口向郊區擴張的趨勢一樣,那些看不見的經濟圈也正在不斷擴大,我們是否能說,這就是這些變化的最佳佐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