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平假名」迷住了
「我至今仍記得13歲時第一次遇見日文的『平假名』那一刻。那如同藝術作品般美麗的曲線,讓我目不轉睛。」
在中亞國家烏茲別克的首都塔什干長大的奧爾茲古爾(照片由本人提供)。她出生於1980年代蘇聯解體前夜的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作為絲綢之路的中心而繁榮,也以擁有眾多世界遺產而聞名。
她從小就愛讀書,自小學起便跳級,在14歲那年便進入大學。
「大學的專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日語系,我在中亞頗具聲譽的日語教育機構中學習。」
「之後,我18歲大學畢業,升入研究所。在學習日語與國際商務的同時,開始擔任日語口譯工作,也擔任前來參觀絲綢之路與世界遺產的日本觀光客導遊,對日本的思念愈發強烈。」
她說,與她在導遊工作中結識的日本人說話時所展現出的禮貌與對他人的體貼,讓她印象深刻。
儘管她如今已在日本生活將近18年,究竟是什麼讓她如此深深著迷於這個國家呢?
「日本的魅力嗎?一說就說不完喔!」
奧爾茲古爾笑著說,開心地談論她對日本的熱愛。
她特別強調的是:四季之美、溫泉文化以及和食。
「我愛日本的四季與溫泉!」
「第一次看到櫻花時,美得讓我說不出話來。當時在學校學到,日本人非常重視季節,當下我就明白為什麼了。而且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動。」
此外,她對溫泉也有著不一般的執著,常常前往各地尋找「源泉掛流」的溫泉。對和食的魅力也非常著迷,曾接受擁有廚師資格的婆婆嚴格指導。
「學習日本料理,就等於在學習日本的季節性食材與料理職人的細膩技藝。我對日本這個國家更加喜愛了。」
來自異文化的外國人的視角,也讓身為日本人的我們重新意識到自身國家的魅力。
然而,對她來說,在日本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等待著她的,是我們未曾經歷的「重大困難」。
首先是找工作的困難。
她在烏茲別克完成研究所學業,與現任日本籍丈夫相遇並結婚,於2007年21歲時移居日本。
但還來不及沉浸在與摯愛丈夫的新婚幸福生活中,求職活動這座「高牆」就橫亘在她面前。
「來日本之前,我對找工作很有信心。我曾在前蘇聯頂尖大學就讀,又會說四種語言。我以為『在日本應該也能馬上找到工作吧?』但現實完全不是那回事。」
「被53家公司拒絕」── 外國人面對的日本就業高牆
她希望既然來到日本,就不要進入外資企業,而是加入日本企業。但她已完成研究所學業,無法納入「新卒(應屆畢業生)」的招聘體系。
但又因年紀太輕,不適合「中途(轉職)」招聘。在日本,因為參加海外交換留學無法按時就職,不得不延畢並自費一年學費的情況其實很常見。
「光是參加面試就被53家公司拒絕。當時的我根本不了解日本『新卒』與『中途』這種特有的制度,不知道該如何展現自己,感到非常困惑。」
此外,身為外國人,她還不斷遭受各種嚴苛提問。
「最讓我驚訝的是,有很多人問我『你不是日本的大學畢業的嗎?』。我明明一直都喜歡日本,也努力學習日本的事物,卻完全得不到認可。老實說,真的感到心碎。」
她的聲音中流露出當時的悔恨與不甘。
她被用「身份框架」評價,而不是個人能力。
在日本求職第54家公司錄取,創立葡萄酒進口公司

最終,在來日後的第54場面試中,她獲得了一家物流公司的內定,之後創立了葡萄酒進口公司(照片由本人提供)。
或許對於用人單位來說,如果不是聽過名字的日本大學,或如哈佛那樣的海外名校,便無法在公司內部解釋吧。若這不是在日本,她或許不會經歷這麼多困難。
「第54家公司錄取我時,我真的非常高興。」
她在烏茲別克擁有報關師資格,這一點也獲得肯定,最終以新卒身份入社。
「我進的公司就是非常典型的日本企業。早上有晨會,要朗讀公司信條;辦公室穿制服,外出工作穿作業服。同期員工約有90人,我至今仍和他們保持聯繫。」
「我從事國際物流業務等工作,也被徹底灌輸了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躾)的精神。」
即便已過著充實的日本生活,奧爾茲古爾仍決心更深入地融入日本社會。
接下來,她在日本創業了。
「明明有永住權…」仍無法跨越的不動產之牆

「我想利用在物流公司學到的經驗,從事能直接連結祖國與日本的工作。」
「我想成立一間公司,把烏茲別克產的葡萄酒進口到日本。」
然而,接下來面臨的,是不動產契約的障礙。
「當時我已取得永住權,但當我去房仲公司想租辦公室時,卻完全被拒絕。我沒想到會這麼困難……」
進行進口業務需要有辦公室與倉庫地址。然而房仲或業主多以「沒有實績」、「雖然有永住權但是外國人」為由拒絕。
「即使我提出要付比較高的押金也被拒絕,被幾十家拒絕。如果租不到物件,就無法累積業績;但沒業績又租不到房,進退兩難,看不到出口。」
「後來終於遇到一位願意出租辦公室的房東,總算得以開始事業。」
筆者所在的公司有約四成員工是外國人,大家一致表示,在日本租房會遇到許多其他國家沒有的障礙。
近年來,簽約時通常附帶保證公司而非保人,或許讓情況稍有緩解,但對高齡者、單親者等的歧視性習慣仍根深蒂固。
「讓日本更開放」從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改變開始

從奧爾茲古爾的經歷中,可以看見外國人想在日本生活、發展所遇到的現實與壁壘。
日本被稱為「安全、宜居」、「對外國人友善的國家」。這些確實都有其事實根據。
但,這真的是適用於「所有人」嗎?
如果外國勞工、留學生、創業者無法感受到合理的「機會平等」,那麼說日本是個「開放的國家」,就還為時過早。
在人口持續減少的日本,應該從根本理解「開放」的意涵,同時每個人的意識也需要改變。
理解「世界的視角」,接納「新價值觀」,共同創造未來。這才是讓日本成為真正「開放國家」的第一步。

「失去母國國籍」是極為沉重的選擇
「對於失去母國國籍這件事,我煩惱了很多年。那真的是個非常沉重的選擇。」
「但是,如果不做出這個決定,我就無法在這個我熱愛的日本社會中,真正地前進一步。我不想因為身分的不同,而一直被當作外來者看待。抱著這樣的心情,我選擇了歸化。」
她的聲音中,既有堅定,也有些微的哀愁。
「和大家一起打造更開放的日本」
來自異國的她,因為一個契機而對日本語產生興趣;透過努力,她終於能夠用流暢的日語,將來自自己祖國的文化與產品介紹給日本社會。
她憑藉強烈的熱情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礙。然而,同時也不斷地面對「自己始終是外國人」這樣的社會視線與制度性困難。
這些經歷,並非只是她個人的特例。它象徵了現今日本社會對於「多元性」的接納程度與其課題。
在人口減少、勞動力不足日益嚴重的當下,外國人正在成為支撐日本社會的重要存在。然而,他們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仍面臨著各種無形的壁壘。
如何讓日本成為一個真正「開放的國家」?
這不僅僅是政府政策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位日本居民、每一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需要共同思考並實踐的課題。
「理解不同文化,接受新的價值觀,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同創造未來。」
這或許就是讓日本真正成為一個「開放的社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