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日本,總離不開「安全」、「有秩序」這些形容詞。許多人甚至深信,日本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然而,一項最新的政府調查卻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現實:每四個日本人中,就有一人在過去五年內遭遇過某種形式的犯罪。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犯罪多半未被報案、無法納入統計,成為潛藏社會底層的「暗數」。從惡意逼車、信用卡詐騙,到家庭暴力與網路騷擾,這些「看不見的犯罪」正逐漸侵蝕人們對安全的信任。日本的「安全神話」是否正悄悄崩解?在這篇評論中,我們將深入剖析調查背後的社會現象與制度問題,探討數位化、社會孤立與執法信任缺口如何共同構成一場看不見的危機。如果你也曾對「看似安全」的社會感到疑惑,那你更不能錯過這篇文章。
日本「安全神話」的陰影:從隱形犯罪到社會孤立的深層危機
長久以來,「治安良好、安全安心」一直是日本對內對外宣傳的國家形象。街道整潔、犯罪率低、夜間女性單獨出行亦無虞的社會環境,使得日本成為國際旅客眼中理想的旅遊目的地,也是許多外國人嚮往居住的國度。然而,一項最新的法務省調查卻為這樣的「安全神話」投下陰影:全國有近四分之一的民眾在過去五年內曾遭遇某種形式的犯罪,而其中絕大多數未曾報警,成為「暗數(hidden crimes)」——也就是無法反映在官方統計中的隱藏犯罪。
這份名為《第6回犯罪被害實態(暗數)調查》的報告,針對全國約7,000名16歲以上男女進行問卷調查,其核心目的在於揭露警方未能掌握的犯罪樣態。調查結果顯示,24.9%的受訪者曾在五年內遭遇犯罪,數字令人震驚。然而,比犯罪本身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案件多半未曾報案,甚至未曾向任何單位尋求協助,形同社會的「潛水炸彈」,日積月累下來恐釀成更嚴重的社會危機。
看不見的威脅:從「煽動駕駛」到數位詐騙
在調查項目中,「煽動駕駛」(即俗稱的路怒行為)首次被納入統計,結果更是令人咋舌:在有駕駛經驗的受訪者中,16.5%曾在五年內遭遇此類騷擾,包括被惡意逼車、急煞、追車等行為,這是所有類型中發生率最高的犯罪形式。然而,僅有2.2%的人選擇報警。高達七成五的受害者表示「不算什麼大事」,但也有部分人坦言對警方缺乏信任,甚至擔心報案後遭到加害人報復,反映出目前執法機關與民眾間存在溝通與信任斷層。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犯罪型態是與數位化密切相關的「信用卡詐騙」。報告指出,近年來受害比例高達6.5%,遠超過傳統的竊盜(1.5%)或暴行威脅(0.8%)。然而,其中超過八成的受害者並未向警方報案,而是直接與發卡銀行聯繫處理。雖然金融機構多能提供快速補償,卻也導致此類犯罪逐漸被「非犯罪化」,隱藏於客服與業務流程中,無法透過司法機構統整打擊,讓犯罪者更為猖狂。

年輕世代與女性的高風險暴露
除了馬路與虛擬世界,日本的家庭與私人空間同樣不再是「最安全的堡壘」。調查顯示,針對39歲以下年輕族群的線上騷擾、個資外洩、誹謗中傷等事件顯著高於60歲以上族群,差距達9.8倍;而包括性騷擾、跟蹤、偷拍等形式的性別暴力,也集中在年輕女性身上,說明網路社交媒體雖促進了互動,也開啟了新的風險通道。
家庭內部的暴力更是難以觸及的灰色地帶。調查顯示,0.9%的受訪者曾遭伴侶施暴,另有2.9%表示在未滿18歲時曾受過兒童虐待。令人心碎的是,在童年遭虐的受害者中,有65%從未向他人傾訴。主要原因包括「不知道該怎麼辦」(46.1%)、「就算求助也不會有改變」(32.9%)。這不僅反映出求助管道的缺乏,更揭示了制度性失能與社會冷漠的雙重悲劇。
體感治安與統計數字的落差
或許有些人會反駁:「日本的犯罪率還是很低啊!」這句話從統計上看似無誤——刑法犯件數確實逐年下降。然而,所謂「體感治安」卻是另一回事。隨著暗數案件累積,人們對於安全的主觀感受正迅速惡化。調查指出,認為「治安良好」的受訪比例下降3.8個百分點,反之認為「治安變差」者上升3.2個百分點。這說明,即便官方數據再怎麼「美麗」,如果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不安與壓力,數字也無法遮掩現實的不安感。
問題根源:制度、信任與社會孤立
究竟是什麼讓日本這個「安全模範生」逐漸滑落成「暗數犯罪溫床」?答案不外乎以下幾個層面:
首先,是司法與執法機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裂痕。無論是對警方辦案能力的不信任,還是對司法制度的不滿,都讓人們傾向選擇「自我解決」或「沉默面對」。久而久之,報案率下降,讓犯罪者更加無所忌憚,陷入惡性循環。
其次,社會結構的轉變與數位化進程,使得許多過往的犯罪模式悄然轉型,制度設計卻未能與時俱進。例如,金融詐騙不再需要「騙徒面對面」,只需一封釣魚簡訊或假冒連結,便能完成一次侵害;社群媒體則讓人際互動變得匿名而失控,網暴、跟蹤、騷擾皆變得更難追蹤與舉證。
最後,是日本社會長年存在的「孤立化」問題。從年輕人、單身中年到高齡者,越來越多人處於「無人可傾訴、無人能幫忙」的孤獨狀態。這種社會結構上的孤立,正是暗數犯罪最肥沃的土壤。
對策與展望:重建信任與社會連結
面對這樣的處境,政府與民間需攜手推動多元改革。首先是制度面的強化,包括擴大警政機關的調查資源、簡化報案程序、建置匿名舉報平台等,降低受害者報案的門檻。
其次,是建立民眾信任機制。警方與社會應強化「回應性」,讓受害者知道自己的聲音不會石沉大海,並透過教育提升大眾對數位風險與心理健康的認識。
最根本的,仍是社會網絡的重建。從社區活動、學校教育、職場支援、家庭溝通,應重新強化人際連結與互助精神,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遭遇危機時,不再孤立無援。
結語:從「看不見的犯罪」到「看見彼此的社會」
日本並非變得更危險,而是我們正逐漸看見那些「過去未被看見」的危機。這些問題不只是治安問題,更是制度與文化的考驗。唯有正視這些隱藏的角落,才能真正保護那個我們曾深信不疑的「安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