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孩從小掃廁所,才能夠讓他們的心靈強大

來自愛知縣的一所小學聚集了一群志向成為教師的在校大學生。這次舉辦的是一個名為「便教會」的研討會,旨在教導教師和志向成為教師的學生如何清潔廁所。他們認為,如果能清潔廁所,就能磨練心靈。所有的工作都是用雙手進行的。雖然考慮到衛生問題,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也可以使用手套,但他們仍然要靠近馬桶,並持續磨洗兩個小時。

如果有需求,他們也會與孩子們互動。然而,這所小學自20年前開始將廁所清潔視為傳統活動,最近卻有家長對此提出了疑問,認為這樣做是否衛生,以及這樣做是否有些過時。

從清潔廁所開始,到清潔活動、學校活動,這些都是教育中必要的嗎?這是在『ABEMA Prime』上進行的討論。

■ 便教會是培養學生心靈的方法? 「便教會」的目的是通過蹲下來,低頭,堅定地清潔廁所,改變教育現場的許多問題。

發起人高野修滋先生曾是一名教師,他解釋了成立這個組織的緣由:“1997年,我得了重病,開始思考自己的餘生,在一片黑暗的人生中,我每天都在教室裡掙扎。那時,一位朋友告訴我『清潔廁所會讓你感動』。感動是閃閃發亮的東西。我想,或許在我死之前,可以試著做一次這樣的事情。參加後,我感覺就像看到了長長的隧道盡頭,或者看到了一線光明。”

他指出,他曾指導過全國300多所學校。他說:“情感會與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相似。如果經常看到骯髒的東西,心情就會變得糟糕。清潔大家都使用的廁所,是為了他人,這是一種關懷,我希望能教給孩子們。我從不強迫他們去做這件事。”

他解釋了用雙手進行工作的意義:“實際上,一開始我會在手上塗上一層像護膜一樣的乳霜,然後戴上手套進行清潔。萬一手套破了,導致受傷,我們會立即進行處理,我們一直非常注意衛生和安全。”他說:“並不是非得用雙手進行清潔。但是,有些地方,比如馬桶的後面,看不見的地方,用手套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會直接確認那種粗糙感和滑膩感。”

將視線對準廁所是為了培養“觀察力”。他說:“世界完全變了。我們會發現這麼多細微的污垢,我們需要用海綿還是用更堅固的尼龍刷,下水道周圍的管道容易刮傷,所以應該用較柔軟的東西清潔。發現污垢,並學會如何處理它,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學習。”

■ 清潔廁所是否是學校教育的必要部分? 教育研究家、Life & Work的代表理事妹尾昌俊先生對學生進行清潔活動的效果提出了質疑:“在日本,讓孩子們進行清潔是理所當然的,但在海外並非如此,有人指出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兒童勞動,也有人認為這樣做剝奪了清潔工的工作。例如,縣廳或市政府的職員不進行清潔,但學校卻讓孩子們進行清潔,理由是為了教育。清潔用具從昭和時代就沒有改變過,但如果使用吸塵器或機器人清潔機就可以了。有人認為這僅僅是因為缺乏預算。”

此外,他還說:“有些事情說是‘對教育有意義’,‘對孩子有益’,但這並不一定就是真的。在孩子有限的時間裡,每天都要進行清潔嗎?基本上,應該由清潔工進行清潔,孩子們只需要整理自己周圍的環境。有時候在道德課上進行清潔體驗也是可以的。”

高野先生對此表示:“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是很正常的。當我第一次用雙手清潔廁所時,老實說,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不會讓孩子們用‘清潔’這個詞,而是告訴他們‘擴展美好’。在學校清潔結束後,老師會進行檢查,但老師總是會關注還沒有清潔的地方。然而,如果實踐‘擴展美好’,學生們會說‘我把這裡弄乾淨了’,老師也會稱讚他們。這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一種雙贏的關係。”

他接著說:“被稱讚就意味著被認可。在當今社會和教育中,幾乎沒有被認可的事情。許多孩子不擅長學習,而且要讓速度慢的孩子變快是很難的,但清潔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 “學校的常規是否會改變,今年和明年將是關鍵” 公立小學教師斎藤浩先生的著作《改變學校的日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呼籲人們重新審視一切,除了換鞋這件事之外,是否真的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妹尾先生說:“現役教師提出讓我們停下來思考學校的常規,這是很了不起的。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學校活動,包括清潔活動都受到了重新審視。今年和明年將是關鍵,這是一個轉折點,我們要看看是回到以前的狀態還是有所改變。”

記者佐々木俊尚先生說:“很多人總是通過做一些形式化的事情來建立一種‘通過做這些事情來磨練精神力’的假象。不僅僅是學校,甚至在家長會上,也會有人說收集和貼貼紙是一種‘作為家長的精神修養’。我認為我們應該放棄那些模糊不清的想法,並且應該盡快消除形式化的東西。”

本篇文章整理翻譯轉貼自ABEMA

FACEBOOK